甘南,蝶变之路甘南印象卓尼千年巴

卓尼:千年“巴郎鼓舞”民间活态传承

在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流传着一种已有千年的古典舞蹈——巴郎鼓舞。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当地群众一代代地传承、改良,并沿袭下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巴郎鼓表演

卓尼县文化馆馆长李建国:巴郎鼓舞也被称为“莎姆”,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祈福)祭祀活动,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郎鼓舞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藏语称“莎姆舞”,因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称巴郎鼓舞。卓尼县藏巴哇、洮砚两镇的村民几乎人人会跳。传承至今不仅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更承载着藏民族世世代代的历史变迁。

卓尼县洮砚镇达勿村村民巴郎鼓舞省级传承人卢东主:我的这个鼓也就是几十年传下来的,我小的时候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跟上老人们跳莎姆,现在已近40多年了。

72岁的国家级传承人卢永祥老人告诉,巴郎鼓舞自身有表演时节、仪式和禁忌,以前只在每年的“曼拉节”(春节)跳,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至正月十五,村子当中燃起熊熊大火,男女老少都围在大火周围跳巴郎鼓舞庆祝新春佳节,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者没有年龄性别限制,一般以男性为主,但男女不一起跳,舞种歌词也不相同。

卓尼县洮砚镇达勿村村民巴郎鼓舞国家级传承人卢永祥:我们巴郎鼓舞跳的唱的有十八种,我们跳的时候可以跳六七种,炕上坐下互相答着问的有个六七种。还有一样是女的们跳的,女的们跳巴郎往高里不拿,一直放下面跳转(圈)……

巴郎鼓舞的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和吐蕃宗教法舞有密切关系。因此,舞蹈动作和歌词当中,显示出深厚渊源的苯教文化。内容有庆贺丰收、互道节日愉快的祝辞,有歌颂家乡自然美景、好人好事的,还有猜迷式的“盘歌”。除在自己村里跳唱外,还要到邻村赶曼拉节,进行交流。

现场对唱

卓尼县洮砚镇达勿村村民巴郎鼓舞省级传承人杨学明:刚才我们唱的这个是“龙沟”,这就是开头曲,总共八段,你唱四段我唱四段,如果这个不唱的话后面的都不能唱。

据传承人介绍,最初跳巴郎鼓舞是为了祈福、增进亲友邻里感情。如今,村民还通过跳巴郎鼓舞宣传藏族传统文化、新时代新政策。

卓尼县洮砚镇达勿村村民巴郎鼓舞国家级传承人卢永祥:(作为传承人)我希望一年一年给他们传着下去,唱的跳的不保留的就给(大家)传下去。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巴朗鼓舞。近年来,卓尼县文化馆对民间流传的巴朗鼓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自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族文化备受民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0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