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亲密的两个县,把犬牙交错展现的

我国最“亲密”的两个县,把犬牙交错展现的酣畅淋漓

我国甘肃省的地理形状颇具独特之美,形如一位优雅的女性。其版图呈现两头较宽、中部较窄的特殊形状,最狭窄的地段被青海和内蒙古紧密夹在中间,形成了一个醒目的“小蛮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呈现出鲜明的凸起,整体轮廓犹如一柄精致的玉如意。

这独特的地理形状令人越看越着迷,引人入胜。人们或许会好奇,为什么甘肃的版图会如此别致?这样的地理布局究竟有何原因呢?

我国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山川河流为天然的行政分界线。例如,云南和四川两省之间的省界线大部分沿着金沙江而设,而湖南和江西两省自古以来一直以罗霄山为天然分界,山东的东侧为赣,西侧为湘,形成了行政区划上的“山川形便”现象。

在古代,为了实现统治目标,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犬牙交错”。这种方式就是将两个不同的政区强行规划在一起。举例来说,陕西的汉中地区,无论在语言、文化还是习俗方面都更接近四川,然而在元朝时期,为了防止四川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汉中被划归到风俗迥异的关中地区。

甘肃省的版图正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南部与青海以祁连山为天然分界,北部与内蒙古以北山为界,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即河西走廊,从乌鞘岭延伸至玉门关,全长一千多公里。元朝时期,甘肃省的主体设立在河西走廊,随后的朝代将更接近陕北的庆阳、平凉,以及和关中相似的天水、陇南等地一并划入甘肃,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今天的行政地图。

甘肃的地理版图本已十分奇特,然而其下辖的两个县,卓尼县和临潭县,更是将“犬牙交错”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县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

观察地图时,卓尼县和临潭县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理关系会让人为之惊叹,两县版图纠缠复杂,犬牙交错,呈现出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尽管临潭县的面积稍显较小,整体嵌入卓尼县的境内,但其西侧的一小部分“触角”却蜿蜒深入到卓尼的腹地,县界异常曲折,且县城也设在这一区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不远处,还有两小块地属于临潭县,被完全包围在卓尼的土地内,形成了“飞地”。

有人形容临潭县的版图仿佛在深潭中投下一块石头,水花溅落的地方即为临潭的地盘。另有人形容它如一幅画,在卓尼这块“画布”上任意挥毫泼墨,虽然看似支离破碎,但却颇具独特的韵味。

卓尼县因为临潭县的曲折深入,其版图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几乎被临潭县拦腰切断。卓尼县东侧的稍小部分被临潭县与主体隔开,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飞地”。此外,在临潭县深入卓尼的“触角”内,还存在两小块属于卓尼县的土地,完全被临潭县所包围。这种互相交错、唇齿相依的独特情况实在令人惊叹!

卓尼县和临潭县这样彼此分离、紧密相连、交错复杂的情形,在国内相邻的县市中极为罕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奇特的行政区划呢?

临潭与卓尼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渊源,共同享受洮河的滋润。临潭在古代被称为洮州,隋代设立临潭县,传说县址位于附近的水潭附近而得名。临潭地理位置处于汉藏结合的地带,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文化融合、农牧经济过渡的区域。作为东进西出的门户,临潭一直是古代的边塞要地,被史家誉为“北蔽河湟,西控番戎,东济陇右”的重要地段。这里是唐番古道的要冲,也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茶马互市”地区。

临潭县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5万,其中以汉族为主体,占总人口的70%以上。据传说,部分居民的祖辈在明朝时期随军迁徙至此,保留了一些江淮地区的风俗习惯至今。

卓尼的藏语含义是“两棵大松树”。县名来源于卓尼古寺,也有说法是因为清代的卓尼土司而得名。卓尼县的建立相对较晚,历史上一直处于洮州和临潭的统治之下。在清代,卓尼土司的辖区除了今天的县境,还包括了今迭部的全部地域,以及舟曲、临潭、岷县的部分地区。

在民国时期,卓尼县的行政归属曾划归临潭县统领。年10月1日,卓尼县成立,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然而,到了8年底,卓尼县与临潭县合并,卓尼县的建制被撤销,改称临潭县,治所设在旧城。到年底,再次恢复了卓尼县的建制。

卓尼县的总土地面积为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0万。与临潭县不同的是,卓尼县以藏族同胞为主体,占总人口的60%以上。

卓尼县和临潭县的交错地理形态主要源于民族划分,这两个县地处于汉藏结合的地带,不同民族在这里既大规模杂居,又小规模聚居。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汉、藏两个民族中,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被划归临潭县,而藏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则被划归卓尼县。由于千百年来当地人口的大规模混居,按照民族划分划定的县界线异常曲折,最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插花式”格局,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卓尼县和临潭县位于青藏高原过渡带,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相交融的地区,也是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这两个县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景观雄浑壮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有辽阔空旷的高原山地景致,独特的觉乃藏族民风民俗,古老的卓尼土司文化,以及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文化。

洮河两岸,流经卓尼和临潭两县长达多公里,散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和城堡遗迹,如“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哇文化”等。

卓尼县曾被誉为“中国最美县城”和被认为是遗落在人间的香巴拉。

卓尼大峪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其奇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山峰雄伟、石头奇异、水景优美、森林秀丽,因此被赞誉为“九色甘南香巴拉,五彩卓尼大峪沟”。

九巅峡位于卓尼县城东部的藏巴哇乡,峡谷长约十余公里,两岸山峰竞相拔起,悬崖陡峭,峡谷内翠柏苍松参天,巨石层层叠叠,充满野趣。

康多峡地处康多乡和杓哇土族乡境内,峡谷全长0余公里,风景异常壮观。峡谷中,奇峰怪石峙立,千年古松根根交错。而峡谷顶部是平坦广阔的天然牧场,视野开阔。北方的白石山高耸云间,雪峰皑皑。东侧的杓哇土族乡山上点缀着古老的土族村寨,错落有致,宛如人间仙境。#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2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