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区域保存许多精美的古代碑刻,穿过历史的沉烟,今人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灿若星辰的古代文明,从中领略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厚积淀,并把这笔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陕西碑林名扬天下,这里介绍甘肃碑刻独到的风格特色。
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位于成县城西13公里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镌于东建宁四年(公元年),是汉代三大颂碑(即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中最完整的一处摩崖石刻。摩崖碑高厘米,宽厘米,顶端刻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字,除记述李翕生平和屡任地方长官的卓著政绩外,主要颂扬其率民修复西峡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文字汉隶刻写,每字9至10厘米见方,结构方正,笔划舒展平稳,高古雄奇,独具风格。后阳刻小字题名12行,字。整个碑文皆系当时成县人仇靖所撰并书上石的。正文右侧崖石上,刻有黄龙、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的图画,称作‘渑池五瑞图’。线条流畅飞舞,形象古朴生动,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碑刻四周,还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绪年以及民国年间一些名人访古题刻。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题词也已摹勒刻石,立于崖壁右侧。西狭颂所在的鱼窍峡,两岸峭壁如削,折叠对峙,一泓中流,回转、飞扬、旋卷,跌宕多姿。水势变幻,为湍、为瀑、为池、为潭。潭不大而澄碧幽深,天光云影,青岫苍树,古栈遗迹,尽映潭内。传说古代有黄龙自潭内飞出,人称“黄龙潭”。每当皓月临空,月光水色交相辉映。成县八景“龙潭映月”即由此而来。西狭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哥舒翰纪功碑,立于唐天宝年间(公元—年),现存于临洮县城内大街46号院内。碑额、碑身、碑座均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身高4.25米,座高2.4米,碑宽1.84米。座北向南,巍然屹立,颇具盛唐风采。现碑额存“丙戎哥舒”4字,正面刻隶书12行,可辨认者67字。字体挺拔秀丽,相传为唐玄宗御笔。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曾集剩字为《唐雅》6章。据史载,哥舒翰曾为陇右节度使,率军多次打败吐蕃,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威震西塞。张维所著《陇右金石录》认为“此碑系为哥舒翰纪功所作”。因唐初置临洮军于狄道,故立碑于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将军碑,原立于卓尼县卡东乡安布族村西边的台地上。现立于甘南州博物馆的碑亭内。碑用红色细砂岩雕成。碑身高4.95米,宽1.32米,厚0.5米。灵龟座。碑额以三层迭装(共12条龙)的二龙戏珠和腾云喷水高浮雕为饰,正中刻“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9个隶书大字,字体奔放劲健。碑两侧饰浅浮雕朱雀纹和阴刻线的缠枝草叶纹。碑体高大伟岸,外观雄浑。刻文通排30行,每行70余字,书体正楷。张维《陇右金石录》认为:“李将军者,盖以击叶蕃功自府兵折冲累官至卫大将军,封灵潭侯并赐国姓,其人盖在开元天宝之际。”立碑时间,“大抵仍在天宝中叶”。此碑是甘肃境内现存不多的唐碑这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刺史牛公建修衙之记碑,原在宁县城郊的庙咀坪上,现移县博物馆。碑高2.2米,宽1.1米,厚0.16米。碑额篆刻“刺史牛公建修衙之记”9字,碑文楷书,通行竖写,从右至左,决叙了五代梁宁州刺史牛公修筑新子州城、修建诸公署及新衙的经过及有关情况。该碑距今千有余年,而碑石完好,文字清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母宫颂碑,藏于泾川县博物馆。碑高2.52米,宽0.86米。碑阳文篆书,记载了泾川西王母的传说和重修王母宫的情况。文字清秀,书法古朴,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之碑,藏于泾川县博物馆。碑高2.25米,宽1.03米。碑额阳刻隶体“南石窟之碑”。碑文为魏体正书,记载南石窟寺建造的过程,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挺碑,在成县北郊1.5公里的石碑寨,系南宋抗金名将吴挺神道碑。立于南宋嘉泰三年(公元年)十月。高5米,宽2米,厚0.5米,重约吨,为整块青石雕成。碑额篆刻“皇帝宸翰”,每字长、宽为45厘米,四周刻有二龙戏珠图。碑阳中部刻有宋宁宗楷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8字,每字长46厘米,宽30厘米。竖排2行,每行4字,行间刊有“敕令宝玺”和“修正殿书”8个小字,四周环刻八龙腾云图。下部刻铭文字和寿字佛手图案。碑阴额部在二龙斗宝图案中篆刻“世功保蜀忠德之碑”8字,中部刻有高文虎撰文、陈宗楷书的正文字,记述吴氏三代抗金保蜀的功绩。碑座高于地面1.5米,底座长6米,宽2.5米,为国内罕见的四螭抱座,造型奇特生动,亦有整块青石雕成。吴挺碑外观雄浑,图文并茂,图案精美华丽,书法秀劲挺拔,刻工流畅古朴,为研究宋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珍贵文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黑河建挢敕碑,本在张掖市西52公里的下龙王庙,年月日10月迁于市文化馆院内。碑高1.3米,宽0.93米。碑阳为楷书文字,碑阴为唐古忒文字。每面碑铭上边各有线刻飞天二身。飞天着交领大袖衫,无瓢带,曲腿,拱手作拱养状,周围云气缭绕,很有特色。碑座为两面三刀层仰覆莲式。由碑铭可知,西夏黑河桥系重建,且仁宗赵仁孝一再巡幸过河西甘州一带,并知西夏除信佛教外还信多神教。碑铭对研究西夏官制和黑河名称的演变也有参考价值。
西夏碑,全名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位于武威文庙石刻馆内。碑身高2.6米,宽1米,厚30厘米。碑上正背两面分别刻着西夏文和对照的汉文,有余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西夏王朝立国达年之久(公元-年),势力范围辽阔:“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崤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它的开国君主元昊“通蕃汉文字”,他与亲信广惠王野利仁荣创制的西夏文12卷曾在当时广泛流行。西夏文为方块字,很工整,字的结构与汉字有些相似之处,而且也分草、隶、篆书。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的碑额就是篆书的西夏文。西夏文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西夏文在我国北方广大的区域里,使用了两个多世纪,一直到元代初期,忽必烈还命令杭州刻印大量的西夏文佛经,供河西、宁夏寺院习用。武威西夏碑是一部珍贵的西夏文、汉文相对照的字典,它给我们打开了这一古老失传的民族文字的大门。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书库,那么武威西夏碑则是未被石书库收藏的一部珍册善本。西夏碑的碑的碑额上,左右刻画着两位既丰满又苗条的舞乐伎,那轻盈飘忽的绸带,伴随着优美的舞姿,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西夏的胡旋舞姿,耳闻到感人的凉州乐。史载“西夏朝贺之礼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之曲则唐也”。西夏碑额上的舞乐伎有着浓郁的唐代风格。西夏碑上谨严工整的文字与生动活泼的舞乐伎,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成为西夏文书法和画刻艺术的结晶。
西夏碑西夏碑保护标识西峡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