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8万亩中藏药材铺出致富新路
当春天的气息拂遍卓尼的山川田野,勤劳智慧的药农又把一年的希望播进土壤,田间地头,农具的耕作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合奏着春的交响乐。
春
播
连日来,技术人员、种植户穿梭于田间地头,移苗、覆膜、打孔,赶早春、抢农时,按下了中藏药材种植的“快进键”,掀起了中藏药材产业发展的热潮。
技
术
指
导
作为甘肃省中藏药材产业大县,卓尼县群众种植中藏药材的历史由来已久,种植范围主要分布在藏巴哇、洮砚、纳浪、木耳、柳林、喀尔钦、扎古录、申藏、阿子滩等13个乡(镇),大宗种植品种有当归、柴胡、党参、黄芪、唐古特大黄5种,中藏药材种植逐渐成为卓尼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长
势
喜
人
通过政策引领和规模发展,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当归1.6万亩,柴胡3.1万亩,党参1.5万亩,黄芪1.5万亩,唐古特大黄0.27万亩,新品种引进、野生药材驯化及种苗繁育0.13万亩。逐步形成了以藏巴哇镇、洮砚镇、喀尔钦镇、柳林镇、纳浪镇、申藏镇为主的优势主产区,中藏药材产业覆盖全县13个乡镇的73个行政村。中藏药材专业合作社达到家,企业12家,中药材产业协会1个,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中藏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分
拣
近年来,全县中藏药材初加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加工方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全药材出售向拣选、清洗、干制、切片、包装等初加工领域转移。截止年年底,全县已建成中药材产地冷藏保鲜机械冷库13座,总储藏能力0.29万吨。
县
域
品
牌
绿色发展,生态先行。卓尼县积极响应“五无甘南”号召,扎紧“全域无化肥”篱笆墙,破解土壤退化大难题,打通“全域无公害”中梗阻,创建有机产品大品牌。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修复了土壤微生物系统,为提升中藏药材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助推了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年,“卓尼当归”、“卓尼柴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秘境卓尼药材大县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选
籽
育
苗
年,卓尼县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牛羊菜药菌”主导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现代种植业“五个万亩”培育行动。
继续保持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重点发展柴胡、唐古特大黄等市场前景稳定并适宜我县种植的药材,利用小麦、青稞等农作物套种秦艽、羌活、柴胡等药材,最大限度地提高种植效益。
对
比
试
验
田
以“卓尼县中药材化肥、有机肥肥效试验”为依托,扎实推进“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公害”实施进程,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在全县中藏药材优势种植区建成相对集中连片亩以上的绿色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30个以上;在中藏药材主产区建设稳定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亩,推广当归熟地育苗,党参、黄芪、唐古特大黄等育苗技术试验示范;建成种子繁育基地0亩。通过基地建设,培育10个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中药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7个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新建农产品冷链设施,提高产品储藏能力,确保全县中藏药材产品达到优质、安全、绿色、有机标准,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目标。项目实施后,就地解决劳动力余人,全县60多个村的多户1万余人将从中受益,对促进卓尼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切
片
加
工
加快推进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中藏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中藏药材由全药材出售向拣选、清洗、干制、切片、包装等深加工领域转变。
盼
丰
收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8万亩中藏药材带着全县群众的希望一头扎进土壤里,然后萌发、生长、壮大,将卓尼人民增收致富的道路铺得更宽、更长远。
(梁红芳)
内容来源
卓尼之窗
原标题:《卓尼:8万亩中藏药材铺出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