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是胜利的声音新华社客户端

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www.zhutihunli.com/
听!这是胜利的声音    10:13  听!这是胜利的声音10:14来自新华社客户端这是年8月12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阿子滩镇阿子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向贫困宣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年底,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听!这是胜利的声音。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举行篝火晚会,迎接年新年(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林碧锋摄这是幸福的歌声。上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很多佤族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就曾是这样。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如今,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户71人已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寨子。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杨彩芹在家中准备晚饭(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林碧锋摄云南贫困县数量曾居全国首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脱贫攻坚的“上甘岭”,年贫困发生率达56.24%,许多村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此,怒江州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近10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如今,2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傈僳族、独龙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脱贫。拼版照片上图:独龙族群众通过藤篾桥(资料照片);下图:独龙江乡白来感恩大桥(年10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当地坚持志智双扶“断穷根”,在搬迁安置点里配套建设了崭新的校舍、餐厅、足球场、篮球场,为各族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独龙族学生肖琴萍在教室里上课(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听,这是感谢的歌声。唱歌的人叫余秀英,是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夜郎村村民。老人年过七旬,老伴患精神疾病已经30多年,一直都是她在照顾。年扶贫干部陈延安开始帮扶余秀英,他和驻村干部时常来帮助余秀英家,从打谷子到劈柴,事无巨细,对老人家能帮尽帮,感动了余秀英。没读完小学的余秀英,用自己的文字在6个笔记本上写满了山歌,记下了帮扶干部们对她的帮扶账,也记录了她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余秀英记下帮扶干部对她的帮扶账。脱贫攻坚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在帮扶道路上,总能看到他们奔走的身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贫困群众吃连心饭,坐连心凳,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他们扎根农村不放松、为民谋事不懈怠,一个人就是一方阵地,帮助贫困群众改变命运。年2月13日,吴穷(左)和村干部吴洪梅(右)在贵州毕节纳雍县坪子社区走访81岁的村民胡丰华。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听,这是大山和大海的“合奏”。年,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火爆“出圈”。“山”指昔日深陷贫困的宁夏南部山区,“海”指靠“爱拼才会赢”精神开拓创新的福建。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年11月11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年,党中央做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年4月举行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福建和宁夏合作共建闽宁村,将西海固地区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到这里,帮他们迈向新生活。年以来,福建省已累计派出多名干部远赴宁夏挂职。年11月16日,“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谢兴昌(右二)和家人一起吃饭(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一片片已经脱贫的热土上,一首首发自肺腑的幸福之歌,是一诺千金的担当,是风雨兼程的拼搏。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中,一村、一域的深刻变化,一人、一户的奋斗印记,都已成为难以磨灭的家国记忆。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编辑:吴炜玲、王骁、刘在制作:新华FM工作室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2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