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宣传周卓尼五彩卓尼幸福花开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五彩卓尼幸福花开——卓尼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卓尼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年,全县共有贫困村5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3.12万人,贫困发生率34.4%。

近年来,卓尼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坚持精准发力,聚焦民生福祉,扶真贫、真扶贫,打了一场扎实的脱贫攻坚战。年4月,卓尼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剩余贫困人口减少到88户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9%。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五彩卓尼”正在实现着从深度贫困到幸福花开的华丽“蝶变”。

党建引领促发展

“沙冒多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展蕨麻产业,党员带头建起了蕨麻种植合作社,引进了产品精深加工扶贫车间,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沙冒多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苏奴任欠说。

种植户正在种植中药材。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卓尼县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抓班子,建阵地,兴产业,聚人才,强基础,增活力,将基层党建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

走进柳林镇上卓村扶贫车间,缝纫机“嗒嗒”作响,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制作着学生军训服、绣花地毯和挂毯等产品。“这个扶贫车间可吸纳近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走出了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路子。”柳林镇镇长毛世民说。

卓尼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模式,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结合“党建+企业”的模式,在各乡镇建立扶贫车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党建+合作社”的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品牌;结合“党建+乡村旅游”的模式培育出“红色旅游·乡村美味党建”“金色党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富民强村兴业之路。

产业富农夯基础

李尕拉草将羊肉馅放进包子皮,用手快速捏制,经过一番耐心烹饪后,一盘盘软嫩可口的特色美味——特色藏包出笼。

李尕拉草是卓尼县力赛村一家“藏家乐”的老板。每到旅游旺季,就是她最忙碌也最开心的时候。“好的时候一天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李尕拉草告诉记者。

力赛村背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峪沟,旅游资源丰富。力赛村被列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后,修建了体育文化广场、停车场、民俗广场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游客也逐年增多。

“去年力赛村生态旅游服务业收入突破万元。”据力赛村村委会主任王国良介绍,力赛村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引导村民吃“旅游饭”。现在八成以上的村民都开起了农(藏)家乐,自己当上老板,依靠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在素有“红色圣地·绿色博峪”之称的木耳镇博峪村,远近游客的车辆停得满满当当。“博峪村依托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和土司文化,打造集旅游、餐饮、民宿、休闲一体化的旅游文化标杆村,通过格尔康·康养森林酒店打造旅游轻奢品牌,兼走高端旅游路线,全方位增加群众收入来源,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木耳镇镇长陈继荣说。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卓尼县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着力打造3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16个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家精品民宿的星级农家乐,培育“一条龙”式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民生强保障

“生病找谁看、大病怎么转、报销怎么办”,始终是群众关心的事情。卓尼县在实现定点机构“一站式”结报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在统筹区外就医没有直接结算的“一站式”结报窗口向基层延伸到各乡镇卫生院,解决了群众医疗保险报销异地就医中“跑断腿”的难题。

近年来,卓尼县全力推进“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行动,明确细化行业扶贫任务和责任,在医疗、教育、水电路房网等基础民生环节下大力气、做足“绣花”功夫,彻底解决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过去住在山上,觉得致富离我很遥远,现在搬到山下,出门就是二级路,自来水也用上了,家里种药材,出门做点小生意,日子就富起来了。”水沟村易地搬迁户包果红告诉记者。

洮砚镇水沟村原来坐落在大山深处,山高坡陡、生存条件恶劣,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发展难等问题世世代代困扰着水沟村的人。年,政府整合了易地扶贫搬迁、小康村“七改”、农网改造和水电人饮等资金,政府筹资、群众筹劳,让水沟村的22户群众住上了山下的二层“洋房”。

近年来,卓尼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户人,涉及8个乡镇12个集中安置点和4个插花安置点,彻底解决了居住条件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硬问题”。

“以前挑水要走几里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用上洗澡间,还修了冲水厕所,干干净净的,乡亲们的精气神都好了。”若龙村支书安高目高兴地说。

为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年以来,卓尼县投资1.4亿元改造提升农牧村饮水安全工程处,农牧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入户率达到98%以上。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靠山水致富,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五彩卓尼”铺展开来……(卓尼县融媒体中心)

始终抓牢产业这个“牛鼻子”

王芝莲

让全县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卓尼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的目标……如何让大家实现稳定脱贫?只有拉开架势发展富民产业,才能夯实脱贫基础。

依托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木耳镇建设起“山水木耳”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八宝盖碗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依托广袤的天然草场、优质丰美的水草,完冒镇成立牧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牦牛藏羊,带动贫困牧民脱贫增收。阿子滩镇以土地和现金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村村有合作社、家家有就业、户户有分红,全覆盖享受合作社集中种植、集中收割、集中销售的便利,形成了独属于阿子滩的“一千两万”工程——千亩唐古特大黄种植基地、万亩油菜种植基地、万亩青稞种植基地……如今,在“五彩卓尼”,产业扶贫之花已然群芳争艳。

农业科技专家在蔬菜大棚指导蔬菜种植。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下一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依然离不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牢产业这个“牛鼻子”,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带贫能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发展机制,才能防止返贫致贫,多措并举走好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

迁出穷山窝出彩新生活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曾是卓尼县洮砚镇坑扎村水沟自然村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发展难等问题世代困扰着村里的群众。村内居住着22户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67人。群众主要以种植为业,因为交通不便,现代化机械上不了山,翻地只能用传统的“二牛抬杠”,运输物资还是靠人背驴驮……

年5月,洮砚镇政府在水沟自然村召开群众会议,传达了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但一开始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年轻人同意搬迁,大部分中老年人因为在山上住惯了,加上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理解认识不够,纷纷摇起了头。包果红深深知道,这是全村人挪出穷窝、改变命运的机遇,便在会后主动承担起政策宣传员的职责,每天和驻村干部一起到各家各户宣讲搬迁的好处,大部分群众的心结终于打开了,当镇干部召开第二次群众会议时,群众热情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搬”。

水沟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就此拉开帷幕。卓尼县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网改造和水电人饮等资金,政府筹资、群众筹劳,仅仅两个月时间,22栋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水、电、路、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水沟自然村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山脚下,短短五个月时间,旧房拆除复垦,22户群众全部入住新房,过上了村里人梦寐以求的“车从门前过,走路不沾泥”的舒坦日子。

新房修建好了,旧房就得拆除复垦,但拆除旧房群众心里还是不好受,既想住新房,又想留着旧房,在这关键时刻,包果红又果断站了出来带头拆了自家旧房,并引导全村群众全面进行了复垦。

水沟自然村只是卓尼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卓尼县实际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5人,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涉及8个乡镇11个集中安置点和6个插花安置点。

群众领取有机肥。

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卓尼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搬迁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余资金和各类帮扶资金,围绕两大首位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产业,制定了11个集中安置点和6个插花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累计投资.85万元,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15个、合作社4个、扶贫车间1个,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还通过后续产业培育、劳务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农业保险、种养业补助等方式,鼓励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彻底摆脱贫困。(卓尼县融媒体中心王芝莲李湖平)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贺靓(见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2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