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是青藏高原极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特色文化生发传承的重要物态载体。近年来,以青藏高原极地建筑和极地人居环境生态为对象的学科研究越来越受业界重视。在年5月8-9日召开的“青藏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专家学者汇聚拉萨,共话青藏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保护发展。
本次论坛由“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论坛”“青藏高原当代城乡建筑论坛——建筑师论坛”“人居环境生态与绿色建筑论坛”“青藏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青年论坛”四个主旨论坛组成。
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论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作《佛教的中国化及西藏佛教建筑的历史变迁和对内地的影响》主题报告,对古印度、西藏、内地佛教历史分期做了简单的概括。其中,王贵祥教授主要以藏传佛教的历史沿革为轴线,重点详述了藏传佛教对内地佛教建筑的深远影响。
▲原西藏自治区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木雅曲吉建才教授
原西藏自治区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木雅曲吉建才教授作《藏族建筑色彩》主题报告,对藏族建筑色彩文化的伊始、发展,以及通过对布达拉宫等藏族典型建筑用色的分析,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藏族建筑色彩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做了系统的阐释。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罗桑开珠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罗桑开珠教授作《西藏不同历史时期标志性建筑及其文化特征》主题报告,对藏族建筑的历史划分即原始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七个阶段为发展轴线,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及其文化特征展开了深入的分享。
▲天津大学张玉坤教授天津大学张玉坤教授作《社会/军事组织结构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主题报告,以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的空间化表现、里—里坊单位—里坊制度、长城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汉代明代长城防御体系、明长城防御体系时空布局与分镇案例分析五个部分,对长城军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云英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云英教授作《唐蕃古道文化线路沿线遗产资源及其价值研究》主题报告,围绕唐蕃古道的自然及地理特征、路线分布、沿线生态功能区分布,以及唐蕃古道的历史沿革,包括古道的孕育期、雏形期、形成期、发展期进行了概括性叙述。此外,任云英教授对唐蕃古道文化资源及其特征,包括唐蕃古道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唐蕃古道文脉的保护理念与方式,以及唐蕃古道保护、传承及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享。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作《保护传承——藏地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主题报告,围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九个发展阶段,以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藏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概况、特点等内容。此外,查群女士就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藏地文化遗产实践工作的区域、时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作《建筑美学的学科建构与理论阐释》主题报告,分四个部分即建筑美学研究溯源、建筑美学研究现状、建筑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的建筑美学观,系统阐释了建筑美学的学科建构及理论阐释的问题。此外,唐孝祥教授还从建筑美学的含义、定位、价值等要素的发展历程为根据,与与会嘉宾分享了个人建筑美学观的形成。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作《考古学视野下的青藏高原建筑类型与发展》主题报告,对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考古所见青藏建筑遗存,包括这些建筑遗存的历史背景、建筑类型、地理分布、考古断代,以及当代常见的建筑类型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与分享。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李磊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李磊作《西藏边境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研究》主题报告,系统概括了西藏边境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的项目背景,以及西藏边境各地区的文物数量统计及文物定性,多维研究即历史学、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建筑学、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信息技术六种学科与技术手段的交叉研究方法。此外,李磊先生以研究结果为基础,对西藏边境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实施落地,提供了支撑手段及对策建议。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跃昊教授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跃昊教授作《民族村寨建设中关于风貌控制的思考》主题报告,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卓尼县、碌曲县、玛曲县、临潭县等地民族建筑风貌的田野考察,介绍了甘南地区民族村寨建设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从而围绕民族地区城乡风貌控制与引导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分享。
青藏高原当代城乡建筑论坛——建筑师论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作《青海河湟文化建筑设计实践》主题报告,结合青海省海东市河湟地区、以及西宁市区的文化建筑设计实践经历,对河湟地区的建筑其文化内涵,设计理念、设计要素等问题与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龚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龚恺作《乡建在路上》主题报告,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乡建的价值和模式,并且以年于阿里、那曲等地田野调查为根据,系统的介绍了内地与青藏地区乡建事业的共性与差异。
▲拉萨市设计院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马扎索南周扎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拉萨市设计院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马扎索南周扎作《超越形式的内涵与意蕴——藏式建筑二十余载创作体悟》主题报告,结合自身在广大藏区包括宗教建筑、民居建筑二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切实的表达了自己对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人文、以及建筑文化的切身感悟。
▲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作《地理与文化的回应——藏地建筑设计实践的体会》主题报告,从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多维学科视角,结合自身多年来在藏地的建筑实践,系统的阐述了藏地建筑设计是如何因地制宜,又是如何与文化水乳相融的共生关系。
▲深圳筑博北京公司总建筑师张晓奕深圳筑博北京公司总建筑师张晓奕作《盛会之外》主题报告,深入分享了西藏大剧院11个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此外,张晓奕女士以水墨田园艺术中心等建筑实践为典型案例,介绍了现代建筑设计功能的多样化即建筑功能的复合型及其行业优势,发展趋势等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