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追赶着花香,不再是寂寞的高

夏河县日芒村,坐落在大夏河畔,海拔米。以前,这里是“屋外下雨屋里漏,晴天到处是土,下雨半村子泥”,看上一眼就知道有多穷。而这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曾经深度贫困的一个缩影。

甘南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地区,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这里平均海拔米,氧气稀薄;无霜期短,气候寒冷;域内山峦连绵不断,人均可开垦面积仅二三亩。自然条件艰苦,人烟稀少。尽管岁月让生活有所改变,但贫困曾长期是这里的代名词。到年,仅73万人口的甘南州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甘南州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东西部协作扶贫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措施,让甘南州完全变了模样,到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减少到2.16万人。

如今的甘南州,天蓝地净,茵茵绿草间花牛白羊闲适地漫步。步入生态文明小康村,处处鲜花盛放,硬化路铺到每家每户门口,藏族同胞雕梁画栋的新居在蓝天白云下分外惹眼。

今日甘南,正如组诗《甘南印象》中描写的:“追赶着花香,寂寞了许久的高原扬眉吐气。”

有家才有业新居新生活

“再过不久,就能搬进新家了。”望着远方草原上的帐篷,日芒村藏民卓玛不住地感慨自己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祖祖辈辈在草原上漂泊,黑帐篷扎到哪里哪里就是家,现在我们过上了有家有业的生活。”

远峰晴翠,轻轻流入云际。卓玛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传统藏族牌坊大门,阳光玻璃暖房,家具一应俱全,拎包便可入住。

“生活好了,我把房子再装修一下。”走进卓玛家,四白落地,工人正在铺设地板,“以前住土坯房,哪里还想到要装修。现在的新居结实漂亮,心里踏实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一句“心里踏实了”,道出了不少人对新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异地搬迁扶贫成了甘南州脱贫攻坚工作“头号工程”。自建、联建、统建、购置,多措并举;集中安置、插花安置,因事制宜。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建房自筹资金控制在人均元以内,一系列好政策、好措施,让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如玉带明珠,点缀在广袤的甘南大地上。

“以前一下雨,我的心就收紧了,老围着房前屋后打转转,晚上也要起来好几次。”家住夏河县王格尔塘村的贫困户拜尹撒告诉记者,年8月,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场大雨,让拜尹撒家的南墙整面倒塌。“万幸没有伤到人。”说起这惊魂一刻,他不禁搂了搂身边的小孙女。

“还是扶贫政策好,圆了我们住新房的梦。”记者走进拜尹撒家时看到,门窗是铝合金的,墙上贴的是印花墙纸,室内冰箱、洗衣机、沙发一应俱全。“政府还给我们接上了自来水,干净又方便。”拜尹撒说。

曾经的甘南州,不少人住在滑坡险段或高山陡坡上,土坯墙、泥巴路,水靠人挑车拉、出行靠两条腿走。如今,这样的生活正逐渐成为历史。

年,甘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年,户、人;年,户、人。一连串数字,记录的不是普通的新居乔迁,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告别贫困、开始新生活的生动历程。

告别脏乱穷迈步奔小康

行走在甘南,抬头望远山叠翠,低头赏近水澄清。然而,曾经的甘南,很多地方的人居环境“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粪土乱堆放”,卫生状况堪忧。穷困和脏乱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一起限制了甘南人走向富裕的脚步。

要想富,先保护。年以来,甘南州打响“环境革命”第一枪,以视线内见不到垃圾为标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

该州制定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合作、夏河、临潭、卓尼、碌曲5县市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年,甘南州投资31.3亿元的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开始有序建设,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惠及个贫困村、个贫困户。

山绿了,水清了。年以来,甘南州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接踵而来的是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大踏步前进。

“这盘炒土鸡,是我们这里农家乐的招牌菜,可以说是每桌必点。”在卓尼县力赛村桑吉藏家乐,李保林一家正在忙生意。李保林掌勺做炒土鸡,妻子洗菜切菜,老人做面食,孩子也在帮忙拾掇碗筷。

桑吉是李保林的藏族名字。

年,外出务工的李保林回到家乡,看村里人开办的农家乐、藏家乐生意兴隆,自己也动了心。

“在家给自己干,总比在外面做力工强。”李保林拿出家里不多的积蓄,装修采买、开张迎客。由于人勤心诚,生意日渐红火。

“农家乐、藏家乐已成为我们镇的名片。我们成立农家乐协会,经营者都要接受正规管理和培训,所有菜品、茶饮统一按质定价。大家严格自律,互相监督,共同脱贫致富。”卓尼县木耳镇副镇长方斌介绍,仅力赛村57户人家中,就有35家开办了农家乐、藏家乐,另有5家准备年内开办。“不能开办农家乐、藏家乐的村民,只要把自家场地出租出去,每年最少有6万元租金。如果在厨房帮工,每个月还能挣元左右,一家人一年少说有10万元收入。”

走出力赛村村民集中居住点,能看到一片花海,八瓣梅、鼠尾草、太阳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是力赛村助推脱贫攻坚又一举措。

“大家都在忙自家的生意,与其让土地闲置,不如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把个人的土地流转过来,变成土地资源股,从外面招商引资开发土地搞旅游。”方斌说。单单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既盘活了土地,又为农家乐带来了更多客源。”

目前,甘南州通过乡村旅游支持计划,已打造出个旅游专业村,扶持家农(牧、藏、林)家乐,让3.6万名农牧民直接受益。

产业作支撑致富有保障

“以前就是靠天吃饭,种小麦、洋芋,亩产也就斤左右,一年收两次,一亩地顶多元的收入,还把人‘拴’在了地里。”在吾布金家,记者和他聊起这两年收入的变化。

“现在地里种的是紫花苜蓿和燕麦,每年灌两三次水,基本不用人看护。”吾布金说。他是村里最早一批种牧草的,得到了先行一步的实惠。现在很多人和他一样,都改种了牧草。他们和收购牧草的公司签了合约,不愁牧草卖不出去。

夏河县种植牧草发展产业、建立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的第一粒种子,是王格尔塘镇退休教师韩永杰撒下的。他调查发现周边牧区对牧草需求大,便租了30亩地种紫花苜蓿,成了当地第一个在地里种草的人。

第一年,紫花苜蓿大获丰收,每亩收入达元,比种青稞、大麦等常见作物多出四五百元。第二年,夏河县王格尔塘村十几个农户加入韩永杰的队伍。接着,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将闲置土地租给韩永杰。

如今,种植队伍已发展成夏河县永杰草畜合作社,具备一定的机械化作业能力,是甘南州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规模化、一体化草产龙头企业之一,年营业额超过万元。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脱贫增收奔小康就是“无本之木”。发展牧草产业只是甘南州推进产业扶贫的举措之一。

甘南州大力发展产业,实现农牧民脱贫增收:

--发展旅游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农民、牧民办起农家乐、藏家乐、民宿,足不出户就能致富。

--发展高原夏菜、高原药材,把海拔高、无霜期短的劣势,转变为种植生长期长、营养丰富、不施农药的有机作物的优势。

--发展养殖业,把耕地少的劣势变为放牧牛羊、散养猪、散养鸡的优势。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如何让缺资金、少劳动力的贫困户也能跟上大家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甘南州的实践证明,成立合作社,可以让成村成批以前在贫困面前束手无策的农牧民,在敢闯敢试的先行者带领下,拔掉穷根。

贫困户朱长续是通过加入合作社种菜脱贫的。朱长续是临潭县业仁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前几年儿子出车祸受重伤,使原本就不富裕的朱家变成了贫困户。儿子看病需要钱,大人照顾儿子又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变得十分困难。

年业仁村引入高原夏菜项目,朱长续在村里帮助下改当菜农,依靠种植高原夏菜脱了贫。

娃娃菜、红叶莴笋、西兰花,靠着种这三种高原夏菜,业仁村不少贫困户像朱长续一样不再挣扎在贫困线下。

“甘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蔬菜生长期长,营养价值高。”业仁村支书朱子龙说。大面积种植高原夏菜,涉及到农技、储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农户单打独斗很难操作。业仁村引来农业公司,跟农户签订合同,公司免费发种子、肥料、地膜等,并承诺保底价,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种高原夏菜。合作社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的夏菜,按超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全村46户贫困户有35户种高原夏菜,每户年均增收元以上。

依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夏河县永杰草畜合作社已和附近几个村的群众签了合同,种植紫花苜蓿和牧草多亩,村民的土地、牧草和劳动力入股合作社。牧草长成后,由合作社收购。村民在合作社工作,还可按天领工资。

“村民们种上牧草就可以外出打工,到收割季再回来帮工。帮工的村民一个月工资有元左右。”永杰草畜合作社负责人韩森介绍,“再加上土地租金和牧草收购金,一亩地能获元。”

“有了合作社,我们就有了脱贫的靠山!”吾布金对记者说,“真没想到,我这个农民变成了股东。”

截至年初,甘南州通过重点扶持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人增收,人均增收元以上。

提起近些年的变化,甘南的农牧民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原来只吃藏粑,很少能吃上馍馍,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现在富了,想吃肉随时能吃!”

“我家原来住的是土房,里面暗得看不清人影。如今住的是明亮的瓦房,还新添了家电,舒服得很!”

拔了穷根,追赶着花香,甘南州处处是笑脸,时时有歌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0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