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藏乡日日新——卓尼县因地制宜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综述
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卓尼县商业街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秋末冬初,行走于藏乡卓尼城镇村庄,倾听农牧民脱贫故事,探访贫困村庄变迁,所到之处,脱贫群众频频称赞:村庄美了、产业多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蓬勃发展的新产业、脱贫致富的喜悦、朴实灿烂的笑脸……无不见证着这片土地摘掉贫困帽、走上小康路的非凡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卓尼县紧抓党建引领核心工程,瞄准脱贫攻坚“靶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上山下乡抓脱贫、众志成城奔小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年4月,卓尼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如今,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富民产业发展的美丽藏乡尽现眼前,谱写着齐心协力拔穷根、步履铿锵奔小康的美好华章。
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人在力赛村农(藏)家乐品尝美食、休闲娱乐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一
贫困人口由年底的户人,减少到年底的88户人,贫困发生率由34.4%下降到0.39%,农牧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元,5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群众实现了挪穷窝、住新房、稳增收的长久夙愿。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卓尼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之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和历史性成就。
“卓尼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根据贫困村实际,从省、州、县三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非贫重点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按照适宜什么干什么的原则,着力夯实精准帮扶各方面工作,构建了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卓尼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在旅游业兴旺的乡镇村庄发展农家乐,在光热条件充足的地方修建光伏电站,在留守妇女众多的贫困地区建设扶贫车间,深挖“牛羊菜薯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拓展产业链条……
所有的脱贫攻坚工作都在围绕地域特点、产业特色开展。
阿子滩镇阿子滩村特大黄种植基地里,唐古特大黄长势良好,几名藏族妇女正在地里锄草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傍晚的柳林镇草岔沟村雾色渐浓,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上,连片的太阳能电板铺满整个山头,这里便是年卓尼县因地制宜建成的占地余亩、涉及5个贫困村户贫困户的光伏联村电站。
“草岔沟地势平坦、日照时间长,草场为公共草场,不占用村民耕地,适合光伏电站建设。”草岔沟村支书张康主感慨地说,光伏发电站的建成,不仅为贫困户带来了每年元的分红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村子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子滩镇阿子滩村位于高海拔地区,人均耕地十几亩,典型的人少地多地区。年村里流转多亩土地,因地制宜种起唐古特大黄,如今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依托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木耳镇通过充分挖掘当地茶文化历史,建设起“山水木耳”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八宝盖碗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完冒镇广阔的天然草场,优质丰美的水草,为当地群众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便利。返乡创业能人扎西东主在镇政府帮助下,于年在完冒镇沙冒道班成立牧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甘南牦牛和藏羊,带动贫困牧民脱贫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产业是致富增收的核心支撑,高质量脱贫,离不开富民产业的持续发力。
近几年,卓尼县紧扣产业培育治本之策,深挖“牛羊菜薯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拓展产业链条,同时瞄准乡村旅游、光伏和特色种养等适宜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强化带贫作用,培育出一大批新兴主导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依靠。
发展富民产业的过程中,一大批返乡创业能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今日卓尼,以“牛羊菜薯药”为依托的传统特色产业和以乡村旅游为新载体的休闲旅游业,成为全县产业发展最活跃的新业态和增长极。
柳林镇镇长毛世民正在上卓村腾达扶贫车间里询问工人赶制校服的进度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二
高质量脱贫,首先要改变的是落后乡村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扎实推进乡村水电路房网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走进纳浪镇羊化村,村庄干净整洁,公路通至每家每户门口,村民们正在村口聊天笑谈。
6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旦旦女儿出嫁,自己独自生活多年。年,通过县里的危改项目,当地政府为他建起了新房子。
“村干部经常过来送米面油,院子里就有自来水,享受着一类低保,吃穿都不用操心,好得很呀。”指着身后的新房子,赵旦旦笑容满面。
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卓尼县把易地搬迁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整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资金,采取群众联建、原材料二次利用等灵活多样的建房方式,完成12个集中安置点、4个插花安置点户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工作,实现了贫困群众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大力实施危旧房屋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全面改善了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卓尼县农牧村居民,包括未脱贫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兜底对象户在内,均有余粮或有钱买粮,米面油菜等基本口粮户户有保障,农户家庭成员一年四季有换洗衣物,生活必需品齐全,大部分农牧户家中有电视、冰箱、电话等电器,部分拥有铡草机、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现代化工具。
位于卓尼县商业街的德琴巧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贸易有限公司,宁菊英正在绣香包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自来水流在锅里头,硬化路铺到家门口,路灯照得如白昼,穿衣吃喝不再愁……”刀告乡扎乍自然村村民云才让的顺口溜道出了新生活的巨大变化,体现着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
饮水安全关系着每个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卓尼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村逐户排查剖析贫困群众困难和问题,筹资1.7亿元改造提升安全饮水工程处,实现全县农牧村饮水安全普及率%,入户率达到98%以上。
一路通,百业兴。卓尼全县15个乡镇通等级路,97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硬化)路,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实施建制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工程、安防工程和危桥改造,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等级结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成型。
全县行政村通电、通网,电信企业面向建档立卡对象给予资费优惠,供电容量和网络网速提高,自然村动力电、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卓尼全面推进改厕、改圈、改炕、改房等“七改”工程,人畜混居陋习彻底革除,制约贫困村发展和农牧民精神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根治。总投资20.06亿元的个小康村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了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基本社会保障条件。
走进卓尼,别具特色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乡村文化休闲广场整洁美观,宽敞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的脸庞,一个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构成一幅幅山清水秀环境美、百姓丰衣足食、村庄欣欣向荣的画卷。
卓尼县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分拣区工人正忙着分拣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三
脱贫攻坚,不仅是让产业发展,村庄旧貌换新颜,也是让贫困地区最穷困的弱势群体也能过上好日子。
有效保障贫困弱势人群基本生活,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卓尼县把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纳浪镇温旗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在纳浪镇温旗村,记者看到70多岁的特困供养老人徐丁华,现在不仅享受着各类低保,还住上了村里为她建起的新房子,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推进农村各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均衡发展,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在农村地区落地见效的基本保障。
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些最基础的民生事业,在脱贫攻坚中尤为重要。
曾几何时,因为贫穷,孩子们的读书梦碎,因为不读书,贫困在代际间传递。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卓尼县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控辍保学率分别达到99.11%和%。学前、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大学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全覆盖、全落实。
看病贵、看病难,多年来一直是贫困农牧民最忧心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构筑健康防护墙,让群众看病就医快捷方便,不再为看病发愁,卓尼县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成标准化卫生院17所,全县97所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并在甘南州率先创建“医院”和“优质服务基层行”乡镇卫生院。
为确保群众不因病返贫,卓尼各级部门严格落实基本医保和政府资助、报销政策,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一站式”结算制度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执行。各级专家和医务人员积极入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一人一策”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了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家庭因病返贫。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卓尼县公共电商服务中心公共直播间里,26岁的藏族姑娘才让拉姆正在网络直播带货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四
告别了贫困的卓尼百姓,踏上了美好未来新征程。
走进木耳镇博峪村,村庄整洁、景色秀丽,农家乐里笑声阵阵。
近两年,博峪村立足村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以生态宜居宜游、聚商宜业、绿色藏餐、农牧业体验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村,引导群众打生态牌、吃旅游饭。目前,全村农牧民共开办农(藏)家乐75户,生态服务业收入突破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博峪村也成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和叫得响的全国文化旅游标杆村之一。
博峪村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结合,正是卓尼县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的一个缩影。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卓尼对脱贫人口、退出村,保持专项扶贫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只增不减,继续精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开展建档立卡问题核查整改和脱贫人口“回头看”,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贫困村退出不倒退。
时下,一个山川秀美、产业多元、村容洁净、宜游宜居的生态卓尼、绿色卓尼,处处焕发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勃勃生机,卓尼干部群众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昝琦李近远顾丽娟)
1
“秘境卓尼”谱新篇
柳林镇草岔沟村层层叠叠的梯田。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大家只知农家苦,谁曾想过农家‘乐’。”在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村民的记忆里,曾经的力赛村就是一个“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的落后藏族小村寨。
57户农牧户的力赛村,农家乐就有48家。卓尼全县农家乐更是遍地开花,农牧民靠着经营农家乐过上好日子,实现了农家“乐”。
这是卓尼县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也是10万藏汉人民走向小康的具体体现。
卓尼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很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卓尼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贫困发生率从年底的34.4%下降到目前的0.39%。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卓尼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如今,一栋栋藏式民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宽敞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农牧民脸上,一幅山清水秀百业兴的壮美画卷在卓尼大地上徐徐展开。
纳浪镇温旗村土鸡养殖场,工人正在给土鸡添加饲料。
01
乡村“新”
傍晚,驱车前往阿子滩镇那子卡村,一路雾色缭绕,伴随着丝丝寒意,穿梭于广阔草原,辽阔而梦幻。
走进村庄,整齐敞亮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宽阔的公路直通家门口;不远处的草场上,放眼望去连片的太阳能电板铺满整个山头;田间地头,余亩的高标准农田集中打造如火如荼……
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人很难联想到这里曾经的贫困。
那子卡村海拔米,曾是阿子滩镇基础条件最差的村庄。土地贫瘠、山高路险,就连村民赖以生存的青稞,都经常无法一年一熟,群众吃不上好饭、穿不上好衣、过不上好日子。
“村子里全是土路,下雨下雪一身泥,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村‘两委’组织涣散。”那子卡村党支部书记牛克俊对此深有体会。一段时间,光伏发电站修不起来,村里事情群众不参与,大部分人不想发展,也不敢发展。
年,阿子滩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牛克俊成为那子卡村党支部书记。他着手动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鼓励村民到乡村公益性岗位任职,合作社发挥带贫作用,慢慢地,村民思想发生了转变,“思维沉睡”的那子卡村逐渐被唤醒。
之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这里如期推进,房屋、巷道、水电网全面提升改造,一个崭新的美丽藏乡新农村呈现在眼前。
来到脱贫户王家平家里,原先的旧房子翻建后贴了瓷砖、修了暖廊,窗明几净,别具特色。水冲式厕所、带有太阳能的浴室,让院子更加整洁卫生。
“大儿子大学毕业工作,家里负担轻了。我除了种药材,还入股了合作社。光伏发电站有分红,我还担任村里的森林管护员,一年有元收入。”那子卡村的发展,让王家平这样的村民有了更多的增收途径。
现在,那子卡村打造了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建成了青稞酒生产基地,还利用集体草场修建了覆盖3个贫困村的光伏发电站,依靠发电站,去年贫困户户均增收元。
那子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卓尼县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缩影。
年起,卓尼县抓住机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个个贫困村庄改变旧貌,焕发出活力。
纳浪镇温旗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壳,发展乏力。
年,小康村建设全面推进,温旗村先后进行房屋改造、道路硬化,修建了广场、安装了路灯,并为每户村民配备了热水器,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针对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帮扶单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协调,发展中蜂和土鸡养殖产业,同时鼓励村民种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乌龙头,作为温旗村的长效产业。
脱贫攻坚,让最穷困的弱势群体,也能过上好日子。
在卓尼县交通运输局县乡公路管理站站长温延伟的记忆中,洮砚镇牙利山村离县城80多公里,道路又窄又陡弯道又多,从山上到山下坐车,就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
路不通,离县城远,当地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村里人最渴望的就是能修通上山的路,把种植的药材和农产品卖出去。
如今,到牙利山村的公路修通了,大型车辆能直接到达家门口,村里的农产品走出了村子,村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力赛村“保成农家乐”老板忙着招呼客人。
02
农家“乐”
沿着缓缓流淌的洮河,来到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四周群山环绕,美不胜收。
恰逢周末,众多的农(藏)家乐院门口,停满车辆,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人品尝美食、把酒言欢,孩子们追逐嬉闹。此时,保成农家乐里,老板李保成端茶送水忙得不可开交。
“最近游客多,每天爆满,一天就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说起农家乐,李保成满脸笑意。
谁曾想到,这个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能人,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的生活也仅靠着5亩旱地种植的大豆、麦子和土豆,以及他打临工勉强维持。
年,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木耳镇将力赛村57户农牧户住房进行特色风貌改造,并在村内道路铺装石板、安装地下管网,新建停车场、三角花园、民俗广场和滨河景观带,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来此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第二年,李保成用政府提供给贫困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和借款开起了农家乐,第一个月就挣到了多元。
和李保成一样,在木耳镇博峪村经营吉祥藏家农家乐的高吉庆曾经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孩子上学,妻子生病,家里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孩子读书、妻子看病,生活总是过得紧紧巴巴。
借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东风,高吉庆在年开起了自己的农家乐。
“孩子毕业了,媳妇病也好了,欠账还清了,一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今年,高吉庆利用政府“以奖代补”政策提供的5万元物资将院子进行提升改造,做了暖廊,准备扩大经营面积。
聊及村里办得火热的农家乐,博峪村村支书王国良感慨地说:“以前大家只知农家苦,谁会想到还有‘农家乐’这回事啊。”
木耳镇地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大峪沟沟口,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滞后,老百姓过得并不富裕。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卓尼县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曾经一个个落后的村庄,变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
年,仅力赛村生态旅游服务业收入就突破万元,全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万元以上。
今日的卓尼,像力赛村、博峪村这样依靠经营农家乐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村子还有不少。
随着百年藏寨及车巴河流域旅游资源,扎古录镇的游客量逐年增加,农牧民依托“麻路水乡”的自然之美兴办藏家乐,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在洮砚镇,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群众将闻名已久的洮砚文化与农家小吃相结合,让游客在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感受洮砚文化的韵律。
年至今,卓尼县先后投入.6万元推动旅游扶贫村建设。年7月,木耳镇博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为推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脱贫攻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卓尼大地乡镇村庄各类农家乐遍地开花,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小康路,真正实现了从农家“苦”到农家“乐”的历史转变。
木耳镇博峪村藏家乐老板高吉庆正在打造手工饰品。
03
产业“兴”
一业兴,百业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致富增收的核心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最根本保障。
牛羊产业是卓尼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根本。广阔的天然草场,为牛羊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
走进位于卓尼县完冒镇沙冒道班的牧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群的牦牛、高原藏羊悠闲地吃着草,牧民仁欠吉正在放牧。
来自沙冒后村的仁欠吉一家4口人,她和3个孩子,孩子有残疾,家里养的几十头牛曾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年8月,仁欠吉将政府提供的2万元扶贫资金以及家里的牛羊入股到了合作社,开始在草场务工,挤奶、打酥油、剪牛羊毛,这份季节性工作让她有了元收入,加上入股合作社分红元和低保,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合作社负责人扎西东主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之前在外面做蕨麻加工生意。年,在镇政府帮助下办起了养殖合作社,养殖牦牛和藏羊,年实现经营收入21.28万元,成为县级藏羊繁育示范点,目前稳定带动32户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业。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为卓尼发展牛羊菜薯药、青稞和油菜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近几年,根据地域环境,卓尼县培育出一大批新兴主导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依靠。
阿子滩镇阿子滩村特大黄种植基地里,唐古特大黄长势良好,几名藏族妇女正在地里忙碌。海拔3多的米阿子滩村,人均耕地十几亩,典型的人少地多,村民多种植青稞,但由于海拔高,青稞种不熟,产量也低,只能用作饲料。
年,村里流转多亩土地,成立了合作社,种起了唐古特大黄,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现在,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村民一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六七千元,加上在基地种植、拔草,一年下来至少还有元用工收入,而大黄也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柳林镇草岔沟村地势平坦、日照时间长,年柳林镇因地制宜在草岔沟村建成占地余亩、涉及5个贫困村户贫困户的光伏联村电站,去年并网结算电费.5万元,为贫困户带来了一年元的分红收入。
光伏发电站的建成,不仅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电费资金下发到村集体经济后,一部分用于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一部分用于村路修建和维护。“贫困户不用投入,全由政府出资建设,一次投入即可终身受益,风险小收入高,是我们村的长效产业。”草岔沟村支书张康主感慨地说。
产业能富民,就业稳人心。有业可依,稳定脱贫方能实现。
木耳镇有着悠久的茶文化,近年来,木耳镇充分挖掘当地茶文化历史,建设起“山水木耳”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八宝盖碗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走进“山水木耳”扶贫车间,村民们正在分装茶料、茶具。车间的商品展示柜台上,盖碗茶有专供茶园,也有礼品包装,琳琅满目。
木耳镇村民石彩英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去年4月,她来到扶贫车间上班,一个月元的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像石彩英这样,在家门口扶贫车间变身“上班族”的贫困户在卓尼还有很多。
柳林镇上卓村腾达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缝制校服、纺织各类具有藏族元素的地毯,员工多为周边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贫困留守妇女。年4月,经过多方对接,柳林镇在上卓村闲置土地上建成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可吸纳近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子。
“手里有了零花钱,不再向丈夫儿子伸手要钱,不仅改变了生活条件,家庭地位也提高了。”当地妇女道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卓尼县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分拣区工人正忙着分拣。
04
消费“云”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卓尼极其丰富的特色产品,牦牛肉、野生羊肚菌、藏中药材、刺绣以及洮砚,都是卓尼的主打产业。
然而,受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影响,这些质优物美的特色产品长期停留在县域之内,“藏在深闺无人知”。
让山沟沟里的“土产品”走出去,让贫困群众受益增收,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及众多的创新电商形式应运而生,在助力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
走进卓尼县公共电商服务中心,公共直播间里,26岁的藏族姑娘才让拉姆正在通过网络直播,熟练地向粉丝们介绍着具有卓尼特色的产品。
才让拉姆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主做阿迦善巴原生态传唱、民族服装、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的销售,前两年依靠传统渠道销售,但销量一直一般。今年4月入驻卓尼县公共电商服务中心后,有了公共直播间和工作室,在中心的帮助下,她带着公司团队做起了网络直播。
“粉丝涨得很快,做了自己的品牌,现在每天至少有元的销售额。”三年时间的创业,几个月的直播,才让拉姆将青稞酒卖到法国,向印度提供绣片,她所销售的民族产品不仅走出了卓尼,更走向了世界。在电商发展的同时,她也助力着当地群众脱贫增收,去年才让拉姆分散带动周边50多户妇女做工,人均年收入元。
来到位于县城周边的卓尼县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分拣区、冷链区工人正忙着分拣,成箱野山菌、一瓶瓶菜籽油以及各类农特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现有30多个点收购卓尼农特产品,基本都是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中心负责人俞龙布说,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将线上线下、城乡连接在一起,能把城乡的山珍依托物流运输出去,也能将外面的产品送至卓尼城乡村庄。
一网联通世界,山花开遍天涯。
卓尼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以电商龙头企业和乡镇电商服务站为载体,借助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引导和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村官)创办电子商务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触网”创业,农户变网商、农村变货仓,全面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卓尼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的建成,县域内仓储条件改善,乡村物流成本降低,农畜特产品营销渠道拓宽,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昝琦李近远顾丽娟)
1
前行路上信心满怀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前行路上,信心满怀。
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坚实的保障。
长久以来,没有产业,周边又无就业机会,困难群众只能外出务工,挣钱顾不上家,顾家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常常陷入两难。
为让群众有业可依,稳定脱贫,卓尼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来促进困难农牧民创业就业,众多的贫困农牧民群众在企业生产基地、扶贫车间、村庄就近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渠道大大拓宽。
“自己挣钱就不用再向家人伸手,不仅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家庭地位也提高了,脱贫信心更足了。”这是卓尼众多贫困妇女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稳定就业在帮助当地贫困农牧民增收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脱贫增收、继续前行的信心。采访中,与一个个具体的农牧民接触,听他们讲自己这几年的亲身经历,描述今昔对比的切实体会,描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无不感受到摆脱了贫困的人们,对小康生活充满信心,对美丽家乡充满信心,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脱贫,告别的不仅是物质匮乏,更有精神贫困。信心满怀的卓尼人,必将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贺靓(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