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一大早,老汉贾宝财穿上雨鞋,拿起棍子,背着干粮,就上山巡查了。贾宝财家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纳浪镇朝勿村。他是村里的护林员,还搞起了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朝勿”在藏语里是“庄重严肃”的意思,朝勿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藏寨,长期受生产基础条件制约,群众耕种方式传统守旧,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村。“守着薄田度日、靠着天时吃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传统耕作方式和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曾经让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现状无法改变。自脱贫攻坚以来,朝勿村可谓日新月异。年,朝勿村被列为纳浪镇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实施村。项目实施后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广场、硬化路、路灯、观景桥、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七改”完成率达95%以上,驻村干部多次组织实地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后,坚持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结合朝勿村的自然风光,统一打造了红瓦青脊黄墙,富有特色的民居。如今,走进朝勿村,硬化路通到农户家门口的,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安全住房,一箱箱中华蜂箱承载着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年,朝勿村荣获“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现在我当上了护林员,一年下来有元的固定收入,还不影响干农活、养蜜蜂,我们家里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国家的好政策。”贾宝财说。变化的不止表面,近年来,朝勿村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以来,村上不仅扩建了综合服务中心,大族坪、小族坪两个交通条件落后的22户贫困群众,还进行了异地扶贫搬迁。“以前挑水一个来回得半个多小时,娃们上学遇上雨雪天气,泥泞难行,家长可揪心了,平日买个油盐酱醋都要跑到山底下的小卖部。现在好了,自来水入户了,上学近了,就连鞋子都不费了。”易地搬迁户马玉莲笑着说。村子新了,新房修起来了,路通了,朝勿村村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最迫切的事。结合三变改革,朝勿村“弯道超车”,年在全镇率先注册成立了集体经济——卓尼县朝勿村富民产业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朝勿村村民变成了股民,可以享受分红。“如今,我们朝勿村基础设施搞起来了,产业也渐渐发展起来了,总体上村里的光景是越来越好了!”朝勿村党支部书记俞生荣说起村里的变化,难掩喜悦之情。这些天,朝勿村中华蜂养殖基地迎来了“大丰收”,村“两委”组织村内富余劳动力进行第三茬蜂蜜采集。朱永红是朝勿村党支部副书记,乐学好问的他近两年来在中蜂养殖技术上学有所成。“我们目前累计产蜜余斤,预计今年能产五茬,总产量达余斤,在致富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希望,我更有信心带领乡亲们发展好产业。”朱永红说,从深度贫困村到“深度”变革,他相信朝勿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经济日报记者赵梅通讯员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