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遗墨留香,匠心雕刻一方洮砚

本文转自:中国小康网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系列,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多方位、全角度探知各类非遗项目,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洮砚传承人/李海平李海平,年生于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之乡,国家级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甘肃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传统工艺名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李氏洮砚文化商贸公司经理洮砚“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的象征,而在“四宝”中,砚独为墨客所钟爱。“文人相惜一方砚”,砚台是文化人的天地,是记录中华文明的工具。洮砚,全称洮河石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绛州澄泥砚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产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李海平,出生于素有“洮砚之乡”之称的甘肃省卓尼县,祖上是洮砚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制砚人,祖父李茂棣更是洮砚制作技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家里永远充斥着叮叮当当的敲锤声和滋滋啦啦的拉锯声。“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兄弟就开始帮着父母干活了,别人家的孩子一放学就跑出去玩,或者在家写作业,我们一进家门就要拉锯。”李海平说,“拉锯的时候一不小心,锯条就崩断了,一断就要挨骂。所以,有时候睡觉的时候在梦里都会梦见拉锯的声音。只要放学一回家看到案上放着新买来的石料,就知道这几天没有好果子吃了。”童年的经历,并没有影响李海平对洮砚的热爱,李海平对洮砚制作有着极高的兴趣,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像祖父那样的洮砚制作大师。为了实现这一志愿,李海平放弃了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毅然全身心投入到洮砚制作之中,开始跟随祖父学习洮砚制作技艺。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李海平在洮砚制作上终有所成,卓尼洮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洮砚的原石采自洮砚乡境内洮河处的喇嘛崖山洞中,海拔高度米,三面环水,水流汹涌奔腾,常人难以涉足,雨季时河水甚至会涨至洞口处。李海平一行上山采石李海平上山采石为了采得洮砚原石,李海平常常不顾危险,背着蛇皮袋拄着钢钎拎着铁锤,弯腰弓背爬上那近三千米高的危崖,从众多石块挑选出适合洮砚制作的原料。洮砚制作原料得之不易,洮砚制作工序更是相当的考究,一方洮砚至少要经过选料、下料、雕刻、打磨、抛光等数十道工序才能雕刻完成,无论是传统的雕刻技法,还是现代新图案的设计,李海平都能依石造型,自行创意,这不仅是对其砚石研究功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技艺磨炼和知识积累的彰显。为了提高自己的制砚水平,李海平不仅经常向名师大家请教制砚手艺,同时也不断地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充电,在艺术创作方面,从头学起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的基本功。二十多年来持之以恒,李海平将自己的心血将交付给了那一方卓尼洮砚。如今李海平老师已经获得社会有关部门和行业的诸多荣誉,已经培养20多个传承人,他的心愿就是希望洮砚后继有人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李海平老师更多作品欣赏: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5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